環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管永愷總經理
氣候變遷為全球帶來的經濟損害已於COP26上被各國廣泛討論,根據世界銀行統計,1995年至2022年期間加勒比海島嶼國家及大洋洲分別發生185起及74起熱帶氣旋災害。由於位於熱帶氣旋區,加上區域大部分為低窪沿海土地,使得島嶼更容易受到風暴及海平面上升的危害影響,這些危害已分別造成450億美元及2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臺灣於2013年發生的六場豪雨或颱風,也造成近200人的傷亡及農林漁牧總計逾23億元新台幣損失,在公共設施搶修及復建投入金額更達80餘億元新台幣。而依據2023年IPCC於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將無法避免1.5°C的升溫,且極端氣天氣會持續發生並更為加劇。
由於氣候變遷產生之風險及頻率,與所做的減緩及調適作為具關聯性,因此近年提升氣候變遷的韌性調適能力成為各國重視且積極努力的方向,相應的政策及技術工具也積極擬定與對外公布,例如:挪威以立法方式減緩碳排放量、美國成立氣候變遷調適資源中心(ARC-X)及日本以亞太氣候變遷資訊平台(A-PLAT)平台,分別提供調適計畫和調適措施可用的技術工具或方法。
臺灣為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於2023年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與中央各部會研擬「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12-115年)」,並將易受氣候變遷衝擊領域分為七項,未來將透過跨部會合作,建立跨領域整合、跨層級治理和公私協作之氣候韌性調適行動。此外,環境部與國科會於2024年5月共同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現象、衝擊與調適」(以下簡稱科學報告),提供臺灣在氣候變遷下的未來推估、衝擊,以及風險評估與調適資訊。政府亦於2024年6月20日宣布於總統府下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說明了政府對於氣候變遷韌性調適的重視。
依據科學報告中指出,臺灣將面臨的氣候風險,包含:北部與東部山區增加坡災機率、未來農業將因高溫缺水造成水稻減產13%至18%、漁業因水溫上升,導致冬季魚獲比例逐年遞減且魚場範圍將隨海溫一同改變等的經濟損失。由於氣候風險影響各行各業,為公部門與產業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因此環境部未來也將朝向提供各界共通性的調適作業指引,以協助不同種類之行業進行有效評估以及對應氣候風險。
關於氣候風險所帶來的危害因子,IPCC於第六次評估報告中提及,氣候影響驅動因素(CID)將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於全球氣候系統中產生危害。而臺灣在TCCIP以溫度、風速、雨量、輻射作為危害指標,將影響領域區分為農業、淹水、坡地、水資源、海岸、漁業、公衛等七項,提供各領域所面臨之衝擊指標圖、調適示範以及調適知識。相關的氣候風險及調適應用,目前也分別於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之「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及「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提供教育性質之災害風險介紹與國內外氣候變遷調適架構資訊,後續也將透環境部國家環境研究院的氣候變遷中心,建立氣候變遷智能服務平台提供各界韌性調適的策略與應用工具,逐步朝向雙中心及雙平台的服務發展。
放眼未來,目前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浪潮,或許將為全球面對氣候災害帶來新的契機,透過建立數位攣生之氣候模型進行評估與預警,進一步執行氣候韌性調適,例如歐盟於COP27發布「DestinE」(Destination Earth)計畫即是以自然現象、災害以及其他人類相關活動進行建模、監測與模擬之案例,並進一步提供決策工具。除了歐盟之外,美國大氣總署也以數位孿生監測全球當前極端氣候的環境狀況、芬蘭赫爾辛基則是運用以進行環境模擬。因數位孿生能夠全面表徵複雜系統並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可應用於城市與能源、天氣與氣候預測等多種領域,而臺灣站在AI領域的浪尖上,未來是否能透過大氣、環境資料的蒐整,實現屬於臺灣區域型的數位孿生系統,提高氣候變遷下所預計保全對象之氣候韌性,相信也是各界引頸期待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