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一研究所 劉柏定助研究員
推動循環經濟已經是近年來國際上以及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永續發展議題與政策,然而現實的發展落後於理想中的進度,本文希望能透過簡要分析循環經濟之本質,以及經濟體系各個領域決策者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說明此一群體對於循環經濟的理解與想像,以及其彼此之間的緊密交流配合,會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在整體推動策略層面,所應著力的重點與內涵。
筆者曾參與中技社循環經濟叢書的撰寫工作,從經濟學思維,檢視循環經濟之內涵,論及過去線性經濟模式中,往往假設不需要之物料可以零成本棄置(free disposal),使得分工繁複的生產體系將各種物質資源在末端剪除捨棄,到了今日全球自然資源短缺,但這些物質資源在過去脈絡下未能形成有效自我運作的市場體系,形成了現在循環經濟要完成的時代使命。該書中亦論及推動循環經濟的三項關鍵原則如下:一、正確認知經濟體系內各角色之行為動機;二、降低物資利用之資訊成本與制度成本;三、降低物質換手成本及建立相關標準規範。
因此,承接前述論點,循環經濟的目標即是在上述的原則建議下,盼能形成物質資源的有效市場化的流轉運用,並形成自發性與長期性的運作秩序,降低對於強制性規範的依賴,而能在不降低使用者福利的前提下,來提高物質使用效率的目標。因此,整體性與上位性的安排與規劃,才能為此前不存在或非常有限的市場化運作,慢慢建立正向回饋的市場循環,從而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形成自我運作的循環經濟。
而這些”安排與規劃”,主要就是由各個領域決策者來決定,上述三項關鍵原則,也就要看這些決策者是否在思考與規劃設計過程中納入考量。易言之,循環經濟的進階發展,關鍵在於相關組織單位決策者的思維能夠與時俱進並能有正確的理解與市場化運作的概念,才能為其組織在因應循環經濟發展上,規劃出可行的藍圖與目標。倘若如此,後續執行面的落實,就比較容易水到渠成了。如果我們簡單將經濟體系的參與者分為非營利性與營利性組織單位這兩大類,則前者包括政府相關單位以及協會或基金會等NPOs,後者則是以企業為主要對象。這些單位的決策階層,將在其各領域推動機制的建立、政策法規的制訂、商業模式的創新等等。
另一個要關注的重點在於各領域決策者在規劃相關作為時,必須形成一種跨領域的協作與溝通,在物質資源市場化運作的目標下,了解相關各方的思維與關切點,形成彼此相互理解與配合的氛圍,才能有效整合各方規劃,形成一個系統性物質流轉市場化運作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各參與單位的決策者,取決於各自組織單位的任務,對於同一領域經濟或產業領域的政策法規、運作現況、技術展望等,會有不同側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必須透過有效的橫向聯繫機制來持續進行整合。因此,各方決策階層是否能形成定期交流與討論的機制,亦將大幅影響推動之成效。若能彼此配合形成更完整全面的方案,過去常發生的物質流動斷點,或是法規之漏洞等,將更能找到發生原因或是解決方式。
參考資料:
【能環智庫07-循環經濟系列叢書 第一冊 總論】,中技社,2018年12月。https://www.ctci.org.tw/8838/publication/10795/4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