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文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氣候變遷是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根據2015年《巴黎協定》的承諾,為了使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時代的2°C之內,並積極以控制在1.5°C之內為目標,各國紛紛宣示於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的淨排放降為零,即碳中和或淨零碳排。離現在不到30年的時間,在達此承諾的前方路上重重險阻,對經濟和生活影響至鉅;然而此承諾頗具全球共識,因為捨此恐無法扭轉氣候變遷大勢。2021年7月14日歐盟委員會進一步公布「Fit for 55」減碳方案,大幅強化將於2030年達成的減碳承諾,從原訂的相較於1990年減少40%提高到減少55%。就在該項具有高度企圖心方案宣布的同時,歐洲多處洪水,氣象學家估計其降雨量,過去500年甚至1000年間絕無僅有,這可能只是氣候變遷下最近的一個例子。
多數的減碳政策著重於增加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提升能源效率,這確實是重要的策略方向,然而僅此不能竟全功。根據EMF(2019)的研究,能源策略可減少總碳排約55%,剩下的45%減碳缺口,則要相當倚重於循環經濟策略。循環經濟策略主要觸及的是產品(或可謂資源)的使用;因此可以說,要走向碳中和之路,需要踏出左腳-能源策略,也需要跟上右腳-資源策略。一方面,碳的排放受到能源使用的直接影響;而另一方面,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活動驅動了能資源的使用,也握有開啟解方之路的鑰匙。
循環經濟策略考量的是如何重新設計提供產品與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包括材料、產品、商業模式,使資能源的流動是再生的。其減碳之解方主要透過減少供應鏈碳排、維持產品與材料的內含能源(embodied energy)與經濟價值,以及增加自然系統的碳匯(carbon sink)等三大機制來達成。EMF(2019)以水泥、鋼鐵、塑膠和鋁四類重要的工業用物質為例,探討循環經濟的減碳潛力。工業的碳排約占全球總碳排的21%,而前述四類物質的生產即占其中的六成。以2050年為目標年來預測,預估循環經濟可減少這四類物質所致碳排的40%,約37億噸,如此可將2050年四類物質所致碳排,從93億噸降至56億噸。同時,再以食物系統為例,包括其生產、運送、儲藏、加工和廢棄,預估2050年將達114億噸;導入循環經濟策略,可減少56億噸,即49%的減量幅度。因此整體而言,總碳排的45%減量缺口,可由循環經濟擔此重任。
為落實循環經濟的減碳潛力,除了政府應在氣候變遷政策中納入循環經濟,提供法規與經濟誘因之外,企業應掌握自身的循環潛力及其減碳效果,納入其營運策略,加速解方的創新、測試與投資,並建立公私合作夥伴關係。目前全球的平均循環程度僅有9%,因此空間頗大,有賴於我們積極開拓。
在此短文提交的時候,斗大的新聞標題映入眼簾:河南大雨千年一遇。一波波快速襲來的環境變化,一個又一個的破紀錄,令人膽戰心驚;而極端成為常態之下,我們也有資訊麻痺的可能。這是一場與時間-也與人性-的賽跑。
參考文獻
EMF, 2019. Completing the Picture: 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